A: 清華附小為什么要實行每天體育“三個一”的課程模式。緣于:第一,歷史的原因,清華附小隸屬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本身就是一個體育強校,附小必須符合大學的這種氣質;第二,校董的理念,1927年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任職清華附小校董,他強調了“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在附小的百年歷史上打上了強烈的烙印。第三,當下教育的一種需求,在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應試教育折磨人的時代,國家也在進行不斷的教育改革,清華附小牢牢地把握住了身體健康的主旨。[詳細]
A: 這個“1”在我們的理解里面就是把國家的課程優化整合了,我們把它叫做“1”,換句話說被優化整合了的基礎,就是“1”。 被優化整合了“1”之后,節省下來的空間和時間,我們就做“X”!癤”是指拓展后的個性化課程。清華附小的“1+X課程”改革就是基于國家課程基礎之上的優化、整合、改造與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既要學習國家規定的內容,同時我們又補充X的內容,這樣一來我們的學生就既有國家內容,又有學校個性,有清華的特色,又有兒童具體的個性。[詳細]
A: 我們學校的理念就是提倡學校辦學的品質是“既不應試唯一,也不以素質教育做掩護的無所作為”,兩者加起來合而一起的時候,其實在培養一個完整人應有的素養。比如說健康的素養,這個學生既要有一流的體魄,同時他還把體育的一個項目變成他一生的一種素養、愛好;比如陽光,一種心態,一種正能量的思維方式。[詳細]
A: 百年的清華附小,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比如說楊振寧、比如說現在當下的院士楊衛,還有比如說奧運冠軍何姿等等,大概有四個、三個這樣的奧運冠軍,這些人他們也應該成為祖國的驕傲。[詳細]
A: 對,要求你到底是什么,其實今天我跟你講,都在講減負減負,今天都在談對兒童的什么尊重啊,今天的家長也都把孩子們,說不好聽的當成真正的小寶寶,愛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一種溺愛,今天動不動就說孩子太累了,孩子太累了,其實今天的孩子累是誰給的呢?是家長額外給的,但是對于孩子自身的要求,本身的立人上還是不夠的,所以我覺得今天的孩子應該給他一些壓力,給他一些挫折,給他一些經歷,不然的話,一個人他需要有鹽,他需要有鈣,他需要有糖,這三個都不能丟,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沒有鈣,也談不上鹽,很缺失。[詳細]
A: 說實話,我沒想過,我覺得生命走到哪兒,它會有一種它的慣性,它肯定會有它的極端,我現在覺得我真的要把當下做好,這是我真實的心態,至于我可能未來做不做校長,我怎么樣,我跟您講實話,我真的都沒想過,我覺得什么事情既要順其自然,也有事在人為,但兩者都有天意所在。[詳細]
A: 百年要有傳承,也要有創新,進入新百年才是我們這一代人,把這個航空母艦走向教育的廣袤的海洋,甚至世界教育的宇宙,把握好方向盤,安全著落是我們這一代人努力的方向,所以當下認同清華文化,享受每一天的學習和工作是我行走的樣態。[詳細]
同題問答竇桂梅:這話你提的不科學,因為嚴格的老師可能會對自己家的孩子嚴格,像我們這樣微笑的老師回家對自己的孩子依然很微笑,所以你能想象出我在家庭里我和我女兒的樣子應該是我們家比較民主的,打成一片,我經常要跟她摟在一起,一會兒小寶寶啊,一會兒女兒呀,一會兒就陽陽啊。
竇桂梅:必須是這樣子,但不是回到,一定是回歸;貧w是找本質,我覺得國學不是回去,說今天的小朋友都讀四書五經,今天的小朋友都用搖頭晃腦的讀啊背啊,今天的兒童已經不是這樣子,今天的兒童一定要跟生活相對接,一定要需要探究、討論來對接。
一個人他需要有鹽,他需要有鈣,他需要有糖,這三個都不能丟,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沒有鈣,也談不上鹽,很缺失。
享受每一天的學習和工作是我行走的樣態。
“立人為本,成志于學”,在學校里你不學習是不可能的,只有學習,才能立人。
其實人都一樣,你也有你的壓力,我也有我的壓力,重要的是我們把壓力變動力,變激勵。
母語是第一位的,英語畢竟是第二位的,英語就是個工具。母語是你的文化,是你的精神的血脈,你不能忘祖宗,換句話說你不能把你的母親忘本了,然后你又找了一個后媽,然后你覺得她很好,我覺得是違反道德常識的。
第一次見到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是在學校的體育課程展示活動上,她身穿紅色的校服,在操場上巡走,查看孩子們的各項運動,不時和孩子們微笑打招呼。她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親和,即使不說一句話,那親切的微笑也能讓你如沐春風。[詳細]